今天和學妹聊天~突然覺得 有些啓發~特別是對目前有點渾沌的我而言~
以下是她和我分享的內容

我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在事務所 但不是大型事務所是中型事務所

雖然是查帳 但最晚不會超過八點下班

平常也滿閒的

主管人很好

工作穩定 交通方便 生活機能佳 雖跟同部門相處不是說特別好,但也還過得去

其他部門也有工作認識的好朋友

唯一不好的是工作氣氛

 

第一年什麼都不懂 所以傻傻的做

第二年 稍微懂了一些 努力的做

第三年 越做越怪 好像少了些什麼

 

做到第三年的時候

我突然猛然的有一個想法

我一定要離職

而且要馬上

 

 

那時候我深刻的體會到 這不是我要的人生

當然我也不是說想要飛黃騰達或是大賺錢 但很清楚知道這條路不對

想要有不同的人生  一定要先改變自己的部分習慣

包含認真生活

 

我發現原來我只是怕跨出第一步而已



我覺得 現在的人 跟以前的人 真的差很多
以前總是忙忙碌碌 的辛苦工作 認為賺錢養家是天性 也必須要這麼做
成家立業就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當然 現在的人也是
但 他們更把握當下 更有自己的想法 更有想追求自己的人生
原因很簡單 不想到老了 回顧自己
卻只有不斷的後悔 為何當初沒有做什麼 只剩一張空白

所以現在的人 更勇於改變與嘗試 就是不想浪費美好的人生~

以上的情況 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
一切看起來都很不錯 工作穩定 同事也都還OK
在一般人看起來!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地方~
但一句話就可以打死
"少了我的人生"

或許 那個monent 學妹也不知道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人生
但 至少知道 那不是他所想要的生活!
所以她也勇敢的跨出那一步
改變他的工作 改變他的生活

以前大家汲汲於工作 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 以及任勞任怨的精神
現在 大家隨心所慾 產生了所謂棄業族 要更用心的過生活 去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
就像享受吧 一個人的旅行一書指出
美國人無法放鬆享受全然的快樂 他們是尋求娛樂的國家 卻不見得是尋求快樂的國家
我覺得台灣人也是~或是全世界的人都是
科技越來越發達 娛樂的產品也越來越多 人們也越來越不會相處
就像玉萍說的~小朋友會使用MSN.....卻演變成 明明家人就在旁邊 但也不用交談 寧可使用MSN這個工具
這樣不是很怪嗎?????
人越來越疏離了

我離題了
書中一文指出 義大利人追求一種"無所事事的美好"
越是閒暇舒適地無所事事 你的生活成就越高
真是一種最高境界呀~
工作目前還是佔了我們大部份的時間
說穿了 還不是為了五斗米 不得不折腰
真是現實的問題

所以如果工作能夠快樂 其實你的人生就會快樂許多

學妹也指出了一點
想要改變生活 也要改變部份習慣

我真的覺得"習慣"是一件很可怕的東西
很多東西 一旦習以為常 你就會遵從那個生活模式
久而久之 你就被侷限在一個小框框裡
忘了你有無限的可能
害怕自己無法做到 而裹足不前
一切的一切 也只是自己在限制自己
人生有無限多的可能
不能只是做一個井底之蛙

所以 我也要適著改變我的習慣
我想要 更美好 更獨立 更charming~

今年目標:考多益!!!!!!
要認真了!大家一起督促我!一起加油!!

再者 雖然還是不知道未來的人生
但 有時候真的覺得 計劃趕不上變化
沒辦法做到很細微的計劃 只求大方向不變

以下分享之前的文章 還蠻貼切的

人生並沒有「一定」,但有一個方向:即是人始終要以一種光明、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當下的遭遇。

人生要隨緣(鄭石岩)‏

鄭石岩的家裡貧窮,小學畢業時,隔壁村莊一位好心的親戚跟母親說:「你的小孩,我幫你介紹去某個人家放牛吧,有三餐,一年還有100斤的穀子。」鄭石岩靜靜在一旁聽,沒有激動的反應,只是默默想:「我真的要去放牛?」

   當然,有幾分心酸。可是,親戚才一走開,媽媽對他說:「我要讓你唸初中,你應該去唸書。」「我當時不知道媽媽到底有多少錢給我讀書。第一年的學費大概就用完了她的錢。第二年開學時,家裡就沒錢了。我當時跟媽媽說:沒關係,我去學當木匠,可以賺一點錢。」

當木工學徒的第三天,正逢學校開學。母親說:「老師對你那麼好,你應該去給老師一個交代,告訴他:你不是不念書,而是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停學,做人就是要這樣。」

鄭石岩騎了腳踏車往學校去,老師給了他一句話:「我想你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木工。」可是就在第二天,班上一個同學叫鄭石岩到學校一趟,老師對他說:「回去告訴媽媽,學校同意你分期付款,有多少就繳多少。」母親就這麼欠還繳了四百多元(台幣),那在當時可是個大負擔。

 做生意,賺學費

 

   初中畢業時,鄭石岩並沒有打算考高中,他心想:能唸到初中已經很好了。因為老師之前對他的肯定,他念念不忘回去當木匠學徒。在老師的鼓勵之下,他還是考上了高中,只是家裡實在負擔不起學費。老師答應借錢給他唸書,但母親說:借錢只是一時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這時,母親給了鄭石岩一個主意,她說:「你去做生意賺錢吧!」

 

   那一個多月長的暑假,鄭石岩當起了水果販,賺了一點錢,總算可到高中註冊。他知道家裡是沒錢的,所以整個高中生涯,他都在做水果的生意,而且生意越做越大。

 

 「每天清早四點半,我到產地收購水果,再把水果送到批發市場賣了,再趕到學校上課。我一天得騎腳踏車載水果走很長的路──從我的家到宜蘭是6公里,再騎10公里到羅東,賣完水果後再騎回宜蘭上課。」這是他高中一年級時的生活。

到了高中二年級時,鄭石岩做起了較大的批發生意,他收購了水果,然後運到台北的大賣場去賣。他說,那時的生意有時賺錢有時虧本,但平均起來還不錯。

「我當時也發明了一些讀書的方法。要熟背某個內容,就先看一遍,然後邊工作邊回想,想不起時再拿出來看一下。我在高中的功課還算過得去。」高中三級時,他已經賺了一些錢待上大學時用。他賺到的錢,都交給母親,母親是他「前途經紀人」。

這時候,鄭石岩已經不是那個夢想外面世界的鄉下小孩,畢竟他已經走遍台灣,在台北熱鬧的大賣場裡活動。他體驗了做生意、賺錢的樂趣,這時候,上不上大學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拿錢給媽媽時,她總會說:'當初要你去做生意,目的是賺幾個錢去讀書。沒想到錢賺到了,你卻不讀書了。我真後悔讓你去做生意。」這句話她說了好多次。我說:「我沒放棄,我還是會去讀書。」

鄭石岩後來還是結束了生意,上大學去。因為熱衷於做生意的樂趣,他選修了會計系。後來,與一位老師談話後,老師說:「看來你很喜歡『人』,如果往教育領域發展,可能會更好。」老師的話提醒了鄭石岩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性格特質。他轉到教育心理系去,這是人生的一大轉折。

這是一個引領他進入心理諮商領域的關鍵點。他說:「學了心理學之後,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夢想。」當下,就是一切聽鄭石岩敘述他的人生故事時,母親一直是影響他的人。「她給我很大的自由,因為她一直當我是個大人,並不管得嚴厲,但卻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幫助我。」

鄭石岩是佛教徒,星雲大師早年到台灣去,駐錫宜蘭時,母親便帶他追隨星雲大師學習。佛家的豁達生命觀,對面臨人生困境的人,往往是一劑心靈良方。

鄭石岩31歲那年,因緣際會,他加入了台灣一個高科技發展團隊,擔任「科技行政」的工作。在高科技領域中打滾,讓他對人生又有了另一番體悟。

在科技社會,一切都在快速變遷,人的視野也不斷在改變。人活在這樣的社會裡,一定要保持學習力來調適自己,面對變遷的社會。我常遇到一些事業成就很好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適應不良。有的人到了該換人生跑道的時候,卻因為不願意接受改變,腦子裡還是裝一些過時了的東西。

  你有滿腹的理想,但沒用,人家都不用那個東西了。

從中我發現,原來生涯不是一個固定的計劃,而是不斷在發展、調適的。有了這樣的醒覺,他更願意多花一些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的工作,因為身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

他堅持不收費,因為視心理諮商服務為一個佛弟子本該履行的助人行動。兒童青少年輔導、婚姻諮商、生涯規劃、臨終關懷……他以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參與了案主人生的各個階段,最終獲得最大收益的是自己。

後來,鄭石岩開始寫作。「寫作本來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那年他39歲,熱愛大自然的他登山時跌傷了脊椎,下半身因此癱瘓。醫生說得動手術,可是手術後卻不一定就能恢復行動。

他盡是擔憂、沮喪。有一天,鄭 石岩的 太太對他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成功的諮商工作者,學佛也頗有成就,講經都講得很好,可是,你自己原來並不受用啊!」

「那是傍晚時分,太太下班回來,我躺在一邊,然後她對我說了那一番話。那一幕,我一直都記得。」鄭石岩說。那天晚上,他想通了。「如果從此不良於行,我也要活下去啊!」當時浮現的念頭是:寫作。他坐在輪椅上,開始動手。

第一本著作《清心與自在》就暢銷了。投入寫作的當下,病情奇蹟地好轉。在輪椅與病床上渡過了一個月,恢復走動的那一天,「拋開拐扙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發覺:人生還要要求什麼呢?腳能走、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已經很開心了。」鄭石岩說,當時才真正領會到佛法裡所講的:「當下就是一切。」

從小時的貧窮到登山時發生的嚴重意外,鄭石岩卻從來不認為他的人生有太多、太大的困難,例如,導致他失去行動能力的意外事件,他也像是突然間想起什麼似的隨口說出,猶如人生中其他大大小小的瑣事一般,完全沒有將之視為人生中的重大顛覆。

「沒有比現在更美好的時刻」人生就是這樣,是多彩的,而且是持續發展。生命如一條河,迂迴向前流去,河道或寬或窄,但最終都流到大洋。人生並沒有「一定」,但有一個方向:即是人始終要以一種光明、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當下的遭遇。

你的遭遇,即是你的「資糧」。我們沒辦法挑選人生遭遇,也沒辦法選擇人格的本質,只能用我們的本質與遭遇所激出來的火花,慢慢滋長、壯大。在哪裡碰到障礙,就在那裡學習、扎根,然後再往前走。

鄭石岩如此看待人生,也總是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他的案主。「我們可以選擇方向,但不能選擇遭遇。人生不是「我要變成什麼」,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若你一直要「變成什麼」,壓力會很大。曾有個人來找鄭石岩,他面對婚姻問題,同時事業一敗塗地,因此變得沮喪。

「在面談時,我們不是要告訴他:你要站起來,走出去;而是,你現在手上還有什麼?他說他已經一無所有。我說:你還有太太、小孩。最重要的是,你有曾經大跌一跤的經驗,是別人所沒有的。你所有的這些,就像一棵樹被砍了,樹枝還可以摘下來,插在地上,繼續生長。

鄭石岩三十幾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心理諮商經驗,他結合了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等學派,再注入佛教唯識學與禪學的精髓。有時候,聽完案主傾訴後,他只是說了幾句話,或唸一首禪詩,對方的心情頓時晴朗。

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前來找鄭石岩面談,談話中老人哭得悲傷。年輕時,她的丈夫有外遇而離開了她,她艱辛養大3個孩子,如今孩子們都大學畢業了。而年老的丈夫則被遺棄,貧病交迫。

老太太說:「我怎麼可以把他丟下呢?」於是將丈夫接回來,在醫院照顧他,但是丈夫竟然還打她!」老太太第三次來的時候,我跟她說:「你的心量是全世界少見的。這是無比珍貴的東西。你把小孩帶得那麼好,如今還照顧他,有這樣的能耐,你這一生也沒有白來了。

你 能容忍 先生今天如此對待你,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精神成就了。你總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oO 的頭像
    OoO

    程小菱的旅遊流水帳~

    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